這篇文章主要是想記錄 Tensor Tech 張量科技 第一次搬家的故事。
由於已經是三年前的事情,所以事件之間連接的過程可能不是非常清楚。
還好,後來我在準備這篇文章的圖片素材時,有想起來一些,所以故事應該還算銜接的起來吧。
嚴格來說,這不算是張量的第一次搬家,因為那時候張量科技還沒有成立。
當時還是以 Spherical Motion 球型馬達研究團隊 的名稱到處參加競賽(參加比賽的故事,可能之後會整理成一篇)。
不過,也是因為參加競賽的緣故,才會有現在的張量科技,就姑且當作是張量的第一次搬家吧。
2019年初
當時候為了籌措經費做研究,我們參加了不少競賽,比賽的地點大多都在北部,再加上成員也在台北念書等緣故。
所以,我們考慮將實驗室從成大搬上台北。
搬上台北之前,大家寒暑假都泡在實驗室。
實驗室日常,有 24 小時吹到飽的冷氣,設備不夠時會跑到樓上跟學長借設備。
雖然是在成大做實驗,但我們沒有一位是成大的學生,當然無法申請宿舍。
之前有用類似外籍學生住宿的名義申請過宿舍,不過價錢好像是原來的 1.5 還是 2 倍,雖然只有住短短不到兩個月,但在繳費機前繳費時,看到好幾張小朋友被機器吃進去,心都在淌血。
最後,乾脆簡單暴力點,充氣床墊 + 睡袋,倒地就睡,有時候冷氣開太強半夜還會被冷醒。
斜對面就有一間麥當勞,碩班學長人手一袋,消夜首選。
附近的三商巧福再繼續往前,有一家免費加飯的燒臘店。
再繼續走,有一家余家刀削麵,個人推薦排骨麵。
冬天才會在小茂屋內用,夏天絕對是外帶回去冷氣房吃。
或是穿過後甲國中,有一家台式牛排店,也不錯,假日後門沒開的話,只能爬牆過去(不要學)。
可能是因為鄰近學區的關係,附近的餐廳多數都有提供免費的飲料,飲料的甜度,連螞蟻都嫌太甜,不過我是喝得很開心啦。
回到搬家上
搬家說得簡單,我們那時候連空間都沒有下落,更沒有錢去租空間,要搬去哪裡都不知道。甚至有考慮去蹭蹭看大學教授的實驗室,搞不好可以借到一點空間。
同時間我們參加了百萬創客擂台競賽。
幸運地,在複賽期間我們認識了台北醫學大學的蕭宇成老師。我
印象很深刻,在複賽結束後,蕭老師主動找我們討論比賽作品的細節,以及可能的商機。
剛剛好聊到我們之後的規劃,蕭老師在聽到我們想要搬來台北卻苦無空間時,馬上就說
我在北醫有一間閒置的實驗室,可以借你們使用,我們待會可以過去看看
複賽的地點我記得是在大安站附近,當天賽程只到中午,下午蕭老師直接帶我們到他的實驗室參觀,也順便逛逛附近的環境。當時我們才到台北念書沒多久,對於台北還很陌生。
結果當然是非常滿意啦,空間雖然小了點,但已經足夠我們使用,而且硬體設施也都很新。過了沒多久,我們就把台南的家當能搬的都搬來台北,開始北漂囉。
實驗室大小約可坐三個人
2019年4月
透過工作人員介紹,我們報名了科技部的預見。新創計畫(Vision Program),並成功入選。
獲得前往矽谷培訓的機會(細節部分以後有空整理成一篇),以及進駐台北小巨蛋 TTA 的資格。
Vision Program 說明會,因為主辦單位規定一定要參加。我以為說明會半天就結束了,沒想到下午還有,我下午的物理課會點名。
TTA
不知道 TTA 的朋友,可以把它當作育成中心或是加速器的角色,幫忙引進加速輔導資源、鏈結人脈,還有提供共享空間。
TTA 的地點很好,交通地點非常方便,捷運小巨蛋站一出站就到了。
第一次參觀 TTA,像是劉姥姥進大觀園,零食咖啡自助吧、開放空間、玻璃隔間的會議室,還有電話亭,我心想,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新創公司的環境嗎?果然選擇搬到台北是對的。
獲得進駐資格後,可以跟 TTA 申請座位,我記得我們是申請兩張固定座位。
雖然 TTA 有附每張座位一個 locker,但因為我們的東西有點多,加上那邊也不適合放儀器設備做測試、焊接等工作。
之前有問過工作人員,像焊接這種會產生煙霧的是絕對不行的。
所以大部分的實驗我們都還是在北醫的實驗室裡面進行,在 TTA 就是做軟體、文書作業、開會。
可能也是這個原因,所以進駐在 TTA 裡面的團隊幾乎都是做軟體的,只要一台筆電隨時隨地都可以工作,對於做硬體的團隊來說不是非常適合。
TTA 為了維持進駐團隊的流通性,印象中,規定申請的座位是半年為一期,到期後可以再延長半年,但是需要有一定的 KPI ,證明團隊是有在成長的。
前半年座位好像是免費的,後半年每張桌子的租金是台幣 3,000/月。
我認為有這種機制是好事,畢竟座位、資源有限,前面先進駐的團隊有一定成熟度後,就需要離開,把機會讓給新進團隊,對於整體的新創生態是有正向幫助的。
2020年3-4月左右,我們已經進駐了約一年,根據規定我們不得再申請延長,再加上蕭老師借給我們的實驗室也因為某些原因,那間實驗室要被校方收回,所以我們需要要找下一間辦公室。
找下一間辦公室的過程就留到下一篇”第二次搬家”吧